導語:中國的奶企必須經歷死后重生的過程,不分內外企業,誰能達到標準,誰就能進入中國的家庭。就是一家國內奶企都不能入圍又如何,國內奶企全部倒閉又如何?
喝一口**的奶有多難?
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啟越 喝一口**的奶到底有多難?答案是真的真的很難。好像該做的都做了。奶企發誓賭咒宣稱自己出的是“良心奶”;乳業協會也不吝夸獎之詞——標準世界*嚴,質量歷史*好;而政府監管部門呢,也真發了狠,說出“傾家蕩產、人頭落地”這樣的狠話,同時要求按照藥品監管嬰幼兒奶粉。但是效果甚微,你說你的**,我就是不喝。 按理說,奶粉也不是國家戰略性行業,完全可以遵循市場原則,用腳投票,國產的不**,就買進口的。可是整個世界都沒做好中國人海外買奶的準備,一時間各地奶粉告急,紛紛出臺限購令,為此,內地和香港民眾之間,還鬧得不歡而散。
如此一來,首先坐不住的是國內奶企,他們倒不是為中國的孩子不能喝上國產奶而遺憾,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市場被進口奶粉占領。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14萬噸,而到2011年超過65萬噸,這還不包括通過海外私下代購的奶粉。所以就有“不要迷信洋品牌”的市場營銷策略。問題是,不“迷信”洋奶粉還能“迷信”誰?國內的奶企在這幾年內,又有哪些改變,除了三鹿之外,哪個奶企為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承擔了責任或者付出了代價?現在依舊不鮮見的質量丑聞,讓我們心存懼怕。
乳業協會也很著急,作為行業協會,其自身地位自然與企業的興衰緊密相關。所以出現“世界*嚴”、“歷史*好”的豪言壯語也不為怪。但是作為一個行業協會,要拯救行業危機,在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手段。而我們的乳業協會的非常手段就是制定了一個倒退了25年的“全球*差標準”。
作為世界**大經濟體,致力于增進人民福祉的政府連提供給自己的孩子一口**的奶都做不到,的確有失臉面。所以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,三鹿破產,董事長被判無期,官員被問責。但是過了幾年,除了三鹿這個品牌不在之外,沒什么變化,連被問責的官員都陸續復出了,甚至被提拔。
這次繼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“按照藥品監管嬰幼兒奶粉”后,工信部再出重拳,提出對嬰幼兒配方乳企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檢查,并將通過強化行業準入管理來淘汰一批質量**不達標企業,以提振消費者信心。這傳達出兩個信息,一是行業準入還有漏洞,要強化;二,質量**不達標企業還存在,要淘汰。這都幾年了,該強化還沒強化,該淘汰的還沒淘汰么?我們能否在運動式專項檢查之外,建立起日常的、長效的監督機制呢?
工信部政策還提出,將引導嬰幼兒配方乳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、兼并重組,提高產業集中度。我們不認為產業集中度與奶粉的質量之間有必然聯系,當年三鹿難道不是大企業嗎?現在的蒙牛難道不是大企業嗎?
讓孩子喝上**的奶到底難不難?其實不難。關鍵是我們的政府的心中,孩子與國內奶業誰放在**位?如果為了孩子,那就政府應制定嚴格的標準,不分內外企業,誰能達到標準,誰就能進入中國的家庭。就是一家國內奶企都不能入圍又如何,國內奶企全部倒閉又如何?
中國的奶企必須經歷死后重生的過程,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本來是一個契機,但是因為政府的“庇護”,我們企業失去了這個機會,從而導致我們現在的奶業**弊端重重。或許政府少管一點,讓國外奶粉多進一點,我們的國產奶粉肯定會更**一些。